科技与人才,始终是推动产业进步的核心要素。
数字化变革对于制造企业来讲,是一次真正的生产力革命。数字化变革的底层逻辑是数据驱动,本质上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引用到制造业。未来,当整个制造业实现数字化升级,我们将面对怎样的制造范式转变?产业工人又当如何应对?
2022年5月17日,“走进标杆工厂——大国重器·三一重工”活动在长沙举行。活动过程中,财经作家吴晓波,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CEO贺东东,三一重工高级副总经理刘岩等嘉宾就“新时代产业工人”、“制造企业数字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01.
工业4.0时代
“编程能力”是产业工人的首要能力
在交流中,吴晓波谈到中外标杆工厂对比时感触颇深。结合以往标杆工厂的走访实践,他感受到围绕“人”的两个明显差异:
一是产业工人的年龄问题。通用、西门子、奔驰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产业工厂平均年龄在36-39岁之间,而国内大概是25-29岁,存在10岁的年龄差。另一个是一线工人的综合能力,2019年德国技工已普遍具备编程能力、计算机能力和机械维修能力,当时国内三个一线技工才抵得上一个德国技工,综合能力在整体上要比国外弱一些。
但我们也看到,随着产业智能化的不断迭代深入,国内工厂里技工师傅的职业素养在逐渐提高,比如,在依托根云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打造的三一标杆工厂里,产业工人都要有编程能力,且是持证上岗。而放眼全国,人才这块短板仍然突出,国内一线技工的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软件可以重新定义企业,也可以重新定义工人。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的一场生产力革命,也是一次“人”的行为和思维变革。人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改变。
未来,人才将是制造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刘岩提到,三一现在是一家生产工程机械的公司,未来可能就是一家软件公司。一线工人通过离线编程来实现所有零件加工,当前的问题都会由机器模型解决,未来,管理人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投入在战略决策方面。
那么,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工厂应该是这个样子——
客户在网上下单定制一台挖掘机,选配同步到工厂设计和研发部门进行在线产品定制,然后传送至工艺,基于线上完成产品配置;随后,由一线工人完成定制化的编程,再由系统自动排产和生产;最终通过物流将工程机械派送给客户。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决策和行为都在线上完成。
02.
企业的竞争
是全价值链的竞争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对外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门部署了“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推动“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的智能化改造。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将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推动跨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和深度挖掘,通过深化推广应用,引领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全价值链的竞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赢者倍增”或将激发行业转型升级。
贺东东认为,数字化具备一个明显特点,先入局的企业像“滚雪球”一样,呈“加速度”态势。基础条件好的制造企业,如果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那么就会较早的积累由数字带来的洞察力,智能程度、智慧程度将会持续领先,且领先差距也将越来越大,竞争优势成倍增长,这种情况可称为“赢者倍增”。
那么,早期布局全价值链转型的大型企业,其产生的转型成果或将带来“鲶鱼效应”,激发同行业其他企业实践数字化,进而促进整个行业转型升级。
03.
中小企业以“价值导向”
为基准进行数字化转型
{C}
大型企业具备构建全面数字化的领先和创新优势,那么,中小企业如何落地数字化转型?
对此,贺东东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战略和文化,二是人才和技术,三是路径和规划。具体到中小企业,他认为在路径和规划方面要做好两个准备,第一是“做什么”,第二是“怎么做”。
在“做什么”方面,他建议中小企业围绕客户价值,以“价值导向”为原则找准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由于技术、人才和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能面面俱到,建议优先选择“客户价值最大、客户最关注”的关键问题入手,比如后市场服务、质量协同、能耗等,最大程度提高自身竞争力。
在“怎么做”方面,他建议中小企业要“看清楚业务”。基于工业互联网连接机器,通过实时的、真实的机器数据,帮助自身看清楚客户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可根据数据进行优化迭代。另外,他还建议中小企业尽量从“存量资产盘活、存量业务改善”着手,避免因盲目投资或购买新设备而产生风险。
作为首批入选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的企业,树根互联依托自主可控的根云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已服务了三一重工、卫华重工、福田康明斯、普茨迈斯特、长城汽车、金龙客车、艾迪精密、新天钢集团等龙头企业,涵盖数据驱动的智能研发、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产业金融等全价值链服务场景;并通过“通用平台+产业生态”的P2P2B模式,结合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创新企业等生态伙伴的行业经验和应用场景,打造了环保、铸造、纺织、定制家居等20个产业链平台,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