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宣布,由于疫情爆发导致零部件供应中断,将暂停其在韩国最大的制造工厂的生产;2月5日,法国空客公司表示其A320客机天津总装线仍然关闭,具体复工日期待定;2月9日,大众汽车宣布将推迟中国合资企业恢复生产的时间。”
2月11日,时代周报发表《被冲击的全球制造业》一文,总结了新冠疫情对中国,并牵引至全球经济的重要影响。
相比2003年SARS疫情,这一次的新冠肺炎显然让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更大程度的冲击。
视线拉回国内市场,春节假期延长加上居家隔离的号召,这场全民防疫大战短时按下了中国经济的暂停键,整体经济受到阶段性影响。
但除去最初对于第三产业及中小企业的担忧外,越来越多疫情下的冷静思考与分析,给了中国制造业一颗定心丸。
同时不断成熟的线上办公、线上教学及远程协同,也给了制造业以启发——担心会不会“死”或许远没有思考应该怎样“活下去”重要。
“将加速中国工业企业数智化进程”
近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公开活动上围绕“2020年经济发展新形势”做了主题分享。
他表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疫情过后无论是企业运行还是居民线上消费和生活,都将迎来新一轮的数字化高潮,我国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来拥抱新经济的未来。
在此之前,包括数字化企业、物联网智库等在内的多家行业专家也纷纷发文,细细阐述了新冠疫情下,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化进程可以为制造业创新发展带来的启示,特别对于装备制造行业,大力发展和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打造资源优化平台和资源配置平台,更加务实推进智能制造,更加主动的拥抱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未来的必然走势。
与此同时,政策加持,为受疫情影响的制造企业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
通知强调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工业APP)、 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能加快恢复制造业产能。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不难看出,无论是学者、业界专家,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再一次加码,进一步助推了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并在不断坚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以数据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化配置的发展道路。
工业互联网怎样帮企业实现数智化?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与之相似的困惑在于,对工业制造企业主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而言,听过政府、专家、服务商都说过企业要转型的分析,到具体落地时却依然找不到合适的路径和方案。
虽有了12年的积累沉淀,但此次新冠疫情下如何更好的服务客户,包括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同样给了树根互联不少的思考和感悟,一得之见:
新冠疫情下面临挑战——
应急慢 协调难
传统工业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低,当面对突发重大情况,无线上数据积累,难以快速了解全局状况,做出基于整体的资源调度或统筹规划,以响应紧急需求或配合集中部署。
复工难 难复工
此次疫情恰逢春节,制造企业面临年前离职人员与节后用工双缺口,同时受隔离及国家延迟开工政策影响,多地甚至出现大量企业家早已入驻工厂却无工人上岗的情况,企业陷入生产停滞。
项目无法推进
隔离管制、避免聚集、封闭防控等一系列防控措施,造成大量外地员工无法按时返岗,项目被迫延期,无数字化亦生产管理协调无法线上进行,后市场服务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供应链紧张 连锁反应
制造业供应链品类繁多,传统制造业各个企业之间关联度低,但又彼此需要,疫情突发加剧困境,一旦某个企业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断裂,抗风险能力差的小型企业将难以为继,外向型企业则会付出高昂成本。
工业互联网如何助力——
抢险调度支持
疫情的“敦促”,让灾难预警和抢险应急机制的建立成为社会与企业的新热点。
工业互联网在本次疫情事件中,充分发挥数据汇聚、资源调度、数据分析等优势,成为企业和政府提升应急处置效率,宏观调控需要的重要工具。
远程生产支持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协同,厂内远程监控、厂外故障远程诊断、线上故障处理等为代表的,少人化、自动化和遥控化的远程生产支持。
可以有效的帮助制造业企业减少人员流动和人员聚集的风险,使复工复产更加快速灵活。
产业链透明化支持
此次因防控疫情停工停厂,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极大影响。
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跨企业、跨区域、大范围、透明化的产能共享与产能集中调度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必将成为产业链布局的重要一步。
也将成为突发应急情况下,物资调配与统一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
柔性生产支持
为抗击疫情,医疗用品在相当一段时间无法满足市场陡增的需求。
通过工业互联网可以将需求、设备、生产计划等核心信息连接打通,以最优的资源分配,帮助多家纺织类厂家实现柔性制造,快速转产上线口罩生产线。
不仅开辟了应对危机的新思路,也将在未来更好的迎合新时代定制化、个性化消费的市场需求。
助力工业制造企业 树根互联一直在行动
在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树根互联一直在行动。
针对不同的工业应用场景,提供平台服务与支持,最低成本、最大限度帮助工业制造企业,在这场疫情中利用好工业互联网,同时激发挖掘出真正可以创造价值的落地需求。
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
为火神山医院基建提供平台支撑
8天建成火神山医院,成为这场疫情阻击战第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为今年高光开场。
现场三一重工基于根云平台,紧急调动400余台全系列工程机械设备,不舍昼夜奔赴现场施工,并合理安排工业机械机群作业。
更重要的是,根云平台为所有奋战中的工程设备提供有力的后台支持,保障设备在施工现场的高效作业,支撑了包括武汉火神山、雷神山、西安“小汤山”、广西“小汤山”、北京地坛医院等全国多家应急医院的快速建成。
建成后,我们也利用根云平台上的真实设备数据,带广大云监工回顾了代表中国速度的“火神山基建项目”。
火速上线根云疫情防控大屏 帮助政府/企业在线化管理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效显现,全国恢复经济正常运行的平行战线也开始有序推进。
于是,统计春节假期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企业员工个人情况,及企业复工生产计划及产能信息,成为企业及各地政府园区的当前的重点工作。
如何有效的收集这些庞杂分散的信息,并快速进行分析、统计,甚至可视化直观展示?
为了帮助政府企业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树根互联紧急调动内部资源,5天时间火速上线“根云疫情防控信息平台”,疫情期间免费提供给社会各界使用。
目前疫情大屏已累计服务26个园区及集团企业,72家企业,累计健康打卡近3000人次,为各地复工管理提供支持,其中长沙经开区定制版已覆盖规模以上企业235家,实现了园区规上企业及员工的全线上管理统计。
报送疫情版“工程机械指数” 为全国复工及宏观分析提供参考
全国复工相继展开,树根互联基于根云平台中的工程机械设备开工率等数据,生成“工程机械指数”疫情版,准确反映各地真实的设备开工数据,并向主管部门报送,为全国复工计划的推进及疫情期间的宏观经济分析提供有效参考。
2月19日,全国工程机械设备开工率为12.3%,开工设备数量同比下降63.0%,环比下降69.5%,说明新冠疫情对我国的基础建设及制造业的确造成较大影响。
截至2月19日,全国开工率前三名分别是湖南、广西、贵州,而上海、湖北、北京三地则位居末尾。 其中作为工程机械重点城市,同时也是本次疫情中心的武汉,2月19日设备开工率仅为2.9%,开工设备数量同比下降92.9%。
值得一提的是,自1月23号封城至2月19号,工程设备开工峰值就集中在“火神山”及“雷神山”医院建设期间。 其他重点城市及省份的工程设备开工设备数及开工率,都从2月15日正式吹响“复工”号角后,开始不断爬升,特别是以四川、贵州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建筑施工复苏较快。
支持客户在线复工 数字化保障厂内生产智造
从复工号召启动至今,树根互联基于根云平台已服务百余家企业,为超30万台设备提供在线平台服务,从根云平台各行业设备开机率看,目前服务企业的复工率约为76%。
对于大多数厂内制造企业而言,目前在持科学防控、避免员工聚集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如何做到最大化复产效率,追齐因疫情影响推迟的订单生产,通过根云小匠对企业生产设备电流值等数据的获取,让企业客户准确掌握了设备开机率、作业率和利用率等重要生产指标。
一方面帮助了企业管理者基于各个工艺环节数据打通,统筹协调产线产能,同时做好设备在线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能耗浪费, 另一方面帮助了征信企业快速掌握大量中小企业的复工生产情况,统计各制造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依据真实的生产数据为接下来的目标规划提供指导。
疫情期间多款工业APP免费用 支持企业快速实现远程生产管理
为帮助工业制造企业跟上互联网远程办公节奏,“积极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树根互联持续免费开放智能售后服务系统(iFSM)与云视界两大“轻量化”产品。
通过iFSM解决装备制造行业在疫情下,无法如常提供售后服务的问题,帮助企业快速实现远程诊断和在线精准指导。
同时利用云视界,实现生产可视化管理,并生成定制云报表,随时随地查看,助力企业快速落地远程协同作业。
与此同时,树根互联更联合合作伙伴,共同为混凝土搅拌站免费提供行业内首套完全基于云服务器和物联网终端的新一代ERP管理系统,依托根云平台,将搅拌站大部分工作人员从现场解放,只需一个操作工,便能启动整个搅拌站生产,轻松应对难复工的现状。
目前,万物根云智能ERP已为中铁十四局、中建三局、上海海广川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等全国百余家客户提供服务。
|
结语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疫情终会过去,制造企业也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拥抱数字化转型。
推进少人化和柔性生产,以应对劳动力的波动;
推进工业互联网落地,以基于此实现远程智能服务或故障预警;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数据洞察,完成远程线上协作及生产管理;
不止于以上等诸多方面的现实需求都预示着,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会在中国制造的现实需求中不断落地、完善,最终迎来中国制造的新时代。